作品相关 黃易小說中的武學層次(轉)
此結論以黃易大師的數部武俠巨著為參考依據。
本人這里總結四個武學層次:后天境界,先天境界,天人之道,破碎虛空。本書的武學層次劃分也會依照這個層次而定。
‘后天境界’:所謂的后天境界也等若是一般習武者的普通境界,也是武學中最淺的層次,由于門派林立,魚龍混雜,在這層次中模索的人應是最多的,其中的不乏毅力持恒者,苦修后天之氣而達至某一臨界點,從而激活先天之氣,邁入先天之境,這里所需要的不光是體能的挖掘,更須心靈修養和精神修行,在體能修練中,或拳或腳或刀或槍或劍或棒等等,都是發揮體能的手段,另外則是內氣的修練,打坐調息是最基本的東西,在后天階段中若不能排除雜念,抱元守一,很難達到內氣的增長。借助藥力丹丸提升內功都是下乘之作,這方面的功效或能借助一時,卻不能借助一世。這幾項修為同時達到初級武道的極限時便自然會進入先天境地。
《黃易書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吃丹丸靈芝什么千萬年的寶貝成長起來的高手,這種描寫無疑是對那些苦心修行者的一種諷剌。他的書中若出現這種情況,絕對是對他朔造出來的武學意境的一個強有力打擊,會把本身完美至無有暇疪的意境破壞的淋漓盡致。這是我最欣賞黃大師的地方,縱是一株萬年人參在他筆下也不過是壯壯陽的玩意兒,最多是補氣益年增壽駐顏,或在床弟之上多搞兩個妞兒罷了。在本人書中亦不會出現這種破壞真正武學意境,諷剌真正武林高手的大敗筆。其它敗筆我不怕,這一點堅決不行。其實這是‘真正’武俠小說的硬傷。至少我這么認為。》
‘先天境界’:這個層次明顯有別于后天之境,首先是自身體能的大幅提升,經脈的融會貫通,再就是真氣的循環不息,這些條件造成了先天境武者的優勢,而且更能感受道家十六真言的妙處:煉精化氣,煉氣還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先天之境更進一步的講求心和神的修為,‘心’生萬念,掌控七情六欲,心性不堅者,終生于此徘徊,難做寸進,不能拋開一切俗念掛礙,讓‘心’自由放任,終難達至境。精神的方面更要了解宇宙蒼生,天地萬物,一味枯守又或沉迷不悟,亦難與‘心’合。‘心’與‘神’之結合,直接影響先天境武者的修行深度。《黃易大師書中的先天境武者才算是高手,同樣這種高手亦會在本書出現很多。》并不是先天境武者都屬一個級數的高手,先天初段和先天至境是兩個相距很遠的極端,而絕大部分先天境武者終生都在初,中,兩個階段徘徊不進,因為世間太多的俗事無法令其拋開,又或只專其一。任何一種波動情緒都會影響修行者的心神。而這個階段的修行者大部分無法保持‘身’‘心’‘神’齊頭并進之勢,這里的‘身’是體能的進修,包括體質強弱,真氣精純等等。‘心’是對本身各種情緒的掌控進修,是否拿的起,是否放的下,都影響‘心’修的進度。‘神’在上面也已提過,指對萬物天地宇宙的了解,進而達到與之融匯。在這三種修行中,有的人重‘身’,有的人重‘心’,有的人重‘神’。更有者重修兩項或三項者。‘身心神’齊修者是最有希望和最快能達到先天‘極’境的人。
另外正邪兩道在先天境修行又有不同,正道者重求‘心’‘身’,越高深者越接近枯守,遠離宇宙蒼生,天地萬物,孤心枯修。《這也是黃易大師書中從未有哪個高僧能破碎虛空的原因所在,強如藏僧八思巴也不過是立地頓悟,肉身成佛,火化后得其舍利而已。始終和破碎虛空差了一線,黃大師的破碎虛空是武學的至高境界:達到了不生不滅,與天地同朽,與日月同在的境界。》魔道則是偏重‘身’修,放任‘心’流,正邪兩者所重所修幾乎相同,但在‘心’的修行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正道修‘心’之無欲無求,超脫俗塵之外。邪道修‘心’的極求極欲,無所不用其極。相較之下卻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他們大部分人忽略了‘神’的修行,前者枯守,后者放縱,都沒有時間去認識天地,了解萬物。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者在‘心’‘身’之外兼而修‘神’,最終邁入了下一境界‘天人合一’之道。
諸如龐斑,浪翻云,傳鷹,鷹緣,令東來等都是進修‘天人之道’的出色人物,并最終大徹大悟,踏入了‘破碎虛空’。
‘天人之道’:指的亦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樣是道家學說,黃易的武學層次是偏向道家的。天人之道的武學是指人能吸收天地間的力量為已用,掌握超越人體極限的運作規律,從而達到無有窮盡的不竭地步,與天地合而為一,成為天地的一部分。對鐘愛或欣賞的某一事物進行不懈的修行,直到將其本身規律掌握運用至出神入化的至境,之后再結合本體的智慧及天賦,和對宇宙蒼生,天地萬物的深刻理解,把‘神’提高到似求非求,不求卻求無上層次,便可達至‘天道’的神奧極端,踏出那‘破碎虛空’的最后一步。這條路是艱辛漫長的,有時寂寥,有時欣悅,有時苦悶,身在其中卻又感美妙而幸運。
天道武者只能用深不可測來形容,他的力量是難以想象的,能借用天地之力的人絕非常人可比。他的心靈融入了天地,盡其寬,盡其闊,讓人感到他的胸襟是何等的深博,他的精神異力可觸感宇宙萬物,可洞悉一切,包括他人的意念,心想,讓任何感到在他面前無絲毫隱秘可言,從而對他產生崇敬,受到他吸引,更有不堪者會對其頂禮膜拜,以表達心中的那股敬畏和感動。這種境界的人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陸地之‘仙’。‘天人之道’的大圓滿境界就是踏入‘破碎虛空’的前兆。
‘破碎虛空’:這一境界是黃易武俠著作中的最高武學層次,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佛的最高層次是‘坐化’,道的最高層次是‘飛升’。而‘破碎虛空’指的正是‘飛升’,由此可見黃易書中‘飛升’比‘坐化’高了一個層次。
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破碎虛空’等若‘飛升’,‘天人之道’等若‘坐化’。
這個層次的境界我們可以省些筆墨,無須多言,誰也看的出一但踏入這境界無疑就是一種‘消失’,不論它是何種形式存在,都不會再重現了,留下的只是被后世之人傳頌的偉大歷程和不朽傳奇。
這里有一段《破碎虛空》一書中無上宗師令東來的遺言:
“余十歲學劍,十五歲學易,叁十歲大成,進窺天人之道。天地宇宙間,遂再無一可與抗手之輩。轉而周游天下,南至天竺眾國,西至波斯歐陸,北至俄羅斯,遍訪天下賢人,竟無人可足與吾論道之輩。廢然而返。始知天道實難假他人而成。乃自困於此十絕關內。經九年潛修,大徹大悟,解開最後一著死結,至能飄然而去。”
這人應是黃易武俠書中最出色的一代宗師,以三十歲之齡就進登‘天人之道’。而邪帝向雨田一生精研‘道心種魔大法’,更在‘天人之道’徘徊二百多年,卻最終不能踏入‘破碎虛空’之境,實是可悲可嘆,黃大師筆下絕情,造就這么一個超卓人物。
本人這里總結四個武學層次:后天境界,先天境界,天人之道,破碎虛空。本書的武學層次劃分也會依照這個層次而定。
‘后天境界’:所謂的后天境界也等若是一般習武者的普通境界,也是武學中最淺的層次,由于門派林立,魚龍混雜,在這層次中模索的人應是最多的,其中的不乏毅力持恒者,苦修后天之氣而達至某一臨界點,從而激活先天之氣,邁入先天之境,這里所需要的不光是體能的挖掘,更須心靈修養和精神修行,在體能修練中,或拳或腳或刀或槍或劍或棒等等,都是發揮體能的手段,另外則是內氣的修練,打坐調息是最基本的東西,在后天階段中若不能排除雜念,抱元守一,很難達到內氣的增長。借助藥力丹丸提升內功都是下乘之作,這方面的功效或能借助一時,卻不能借助一世。這幾項修為同時達到初級武道的極限時便自然會進入先天境地。
《黃易書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吃丹丸靈芝什么千萬年的寶貝成長起來的高手,這種描寫無疑是對那些苦心修行者的一種諷剌。他的書中若出現這種情況,絕對是對他朔造出來的武學意境的一個強有力打擊,會把本身完美至無有暇疪的意境破壞的淋漓盡致。這是我最欣賞黃大師的地方,縱是一株萬年人參在他筆下也不過是壯壯陽的玩意兒,最多是補氣益年增壽駐顏,或在床弟之上多搞兩個妞兒罷了。在本人書中亦不會出現這種破壞真正武學意境,諷剌真正武林高手的大敗筆。其它敗筆我不怕,這一點堅決不行。其實這是‘真正’武俠小說的硬傷。至少我這么認為。》
‘先天境界’:這個層次明顯有別于后天之境,首先是自身體能的大幅提升,經脈的融會貫通,再就是真氣的循環不息,這些條件造成了先天境武者的優勢,而且更能感受道家十六真言的妙處:煉精化氣,煉氣還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先天之境更進一步的講求心和神的修為,‘心’生萬念,掌控七情六欲,心性不堅者,終生于此徘徊,難做寸進,不能拋開一切俗念掛礙,讓‘心’自由放任,終難達至境。精神的方面更要了解宇宙蒼生,天地萬物,一味枯守又或沉迷不悟,亦難與‘心’合。‘心’與‘神’之結合,直接影響先天境武者的修行深度。《黃易大師書中的先天境武者才算是高手,同樣這種高手亦會在本書出現很多。》并不是先天境武者都屬一個級數的高手,先天初段和先天至境是兩個相距很遠的極端,而絕大部分先天境武者終生都在初,中,兩個階段徘徊不進,因為世間太多的俗事無法令其拋開,又或只專其一。任何一種波動情緒都會影響修行者的心神。而這個階段的修行者大部分無法保持‘身’‘心’‘神’齊頭并進之勢,這里的‘身’是體能的進修,包括體質強弱,真氣精純等等。‘心’是對本身各種情緒的掌控進修,是否拿的起,是否放的下,都影響‘心’修的進度。‘神’在上面也已提過,指對萬物天地宇宙的了解,進而達到與之融匯。在這三種修行中,有的人重‘身’,有的人重‘心’,有的人重‘神’。更有者重修兩項或三項者。‘身心神’齊修者是最有希望和最快能達到先天‘極’境的人。
另外正邪兩道在先天境修行又有不同,正道者重求‘心’‘身’,越高深者越接近枯守,遠離宇宙蒼生,天地萬物,孤心枯修。《這也是黃易大師書中從未有哪個高僧能破碎虛空的原因所在,強如藏僧八思巴也不過是立地頓悟,肉身成佛,火化后得其舍利而已。始終和破碎虛空差了一線,黃大師的破碎虛空是武學的至高境界:達到了不生不滅,與天地同朽,與日月同在的境界。》魔道則是偏重‘身’修,放任‘心’流,正邪兩者所重所修幾乎相同,但在‘心’的修行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正道修‘心’之無欲無求,超脫俗塵之外。邪道修‘心’的極求極欲,無所不用其極。相較之下卻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他們大部分人忽略了‘神’的修行,前者枯守,后者放縱,都沒有時間去認識天地,了解萬物。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者在‘心’‘身’之外兼而修‘神’,最終邁入了下一境界‘天人合一’之道。
諸如龐斑,浪翻云,傳鷹,鷹緣,令東來等都是進修‘天人之道’的出色人物,并最終大徹大悟,踏入了‘破碎虛空’。
‘天人之道’:指的亦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樣是道家學說,黃易的武學層次是偏向道家的。天人之道的武學是指人能吸收天地間的力量為已用,掌握超越人體極限的運作規律,從而達到無有窮盡的不竭地步,與天地合而為一,成為天地的一部分。對鐘愛或欣賞的某一事物進行不懈的修行,直到將其本身規律掌握運用至出神入化的至境,之后再結合本體的智慧及天賦,和對宇宙蒼生,天地萬物的深刻理解,把‘神’提高到似求非求,不求卻求無上層次,便可達至‘天道’的神奧極端,踏出那‘破碎虛空’的最后一步。這條路是艱辛漫長的,有時寂寥,有時欣悅,有時苦悶,身在其中卻又感美妙而幸運。
天道武者只能用深不可測來形容,他的力量是難以想象的,能借用天地之力的人絕非常人可比。他的心靈融入了天地,盡其寬,盡其闊,讓人感到他的胸襟是何等的深博,他的精神異力可觸感宇宙萬物,可洞悉一切,包括他人的意念,心想,讓任何感到在他面前無絲毫隱秘可言,從而對他產生崇敬,受到他吸引,更有不堪者會對其頂禮膜拜,以表達心中的那股敬畏和感動。這種境界的人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陸地之‘仙’。‘天人之道’的大圓滿境界就是踏入‘破碎虛空’的前兆。
‘破碎虛空’:這一境界是黃易武俠著作中的最高武學層次,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佛的最高層次是‘坐化’,道的最高層次是‘飛升’。而‘破碎虛空’指的正是‘飛升’,由此可見黃易書中‘飛升’比‘坐化’高了一個層次。
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破碎虛空’等若‘飛升’,‘天人之道’等若‘坐化’。
這個層次的境界我們可以省些筆墨,無須多言,誰也看的出一但踏入這境界無疑就是一種‘消失’,不論它是何種形式存在,都不會再重現了,留下的只是被后世之人傳頌的偉大歷程和不朽傳奇。
這里有一段《破碎虛空》一書中無上宗師令東來的遺言:
“余十歲學劍,十五歲學易,叁十歲大成,進窺天人之道。天地宇宙間,遂再無一可與抗手之輩。轉而周游天下,南至天竺眾國,西至波斯歐陸,北至俄羅斯,遍訪天下賢人,竟無人可足與吾論道之輩。廢然而返。始知天道實難假他人而成。乃自困於此十絕關內。經九年潛修,大徹大悟,解開最後一著死結,至能飄然而去。”
這人應是黃易武俠書中最出色的一代宗師,以三十歲之齡就進登‘天人之道’。而邪帝向雨田一生精研‘道心種魔大法’,更在‘天人之道’徘徊二百多年,卻最終不能踏入‘破碎虛空’之境,實是可悲可嘆,黃大師筆下絕情,造就這么一個超卓人物。